本鋼新聞
技術研究院宋滿堂
鋼鐵情 科研路 強企夢
  一切的意義,只有離得足夠遠,才能看得真切;正如同所有的絢爛,只有走得足夠近,才能感受震撼。站在2018年的歲尾回望57年的人生之路,40年前的1978年,是我人生的重要拐點。從一名鋼鐵冶金專業(yè)的大學畢業(yè)生到本鋼的一名普通鋼鐵工人,再到研究生、博士生、教授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、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、“全國優(yōu)秀科技工作者”、國家科學進步獎評審專家,每一次身份的轉變,都見證了我的成長,更反映著本鋼的蓬勃發(fā)展。如今站在新時代的起點,回望改革開放40年,成就的不僅僅是本鋼,還有我們這一代科研人員的夢想。

珍惜——改革開放“幸運兒”

  1961年,我出生在山城本溪的一戶普通人家。父親文化程度不高,是原本鋼房產處的一名普通電工,母親是文盲。那個年代,學習似乎離我們很遠,但父母堅定地認為:只有好好學習,才能有所作為,常教導我們兄妹三人要好好讀書,不斷學習。在他們的影響下,我們三兄妹先后考上大學,而我作為家里的長子,最先迎來了人生的拐點。
  1978年,那是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啟。那一年,我作為中學應屆畢業(yè)生參加了1978年第二屆春季高考。憑借著往日的積累和一點點小幸運,我成功地考入了鞍山鋼鐵學院鋼鐵冶金專業(yè),作為20萬大學生中的一份子,成為了時代的“幸運兒”。
  那是恢復高考第二年,來自天南海北不同年齡段的學子齊聚高校,大家格外珍惜這段時光,拼命汲取著知識的養(yǎng)分,為建設更好的祖國努力著。在濃郁的學習氛圍中,我快速地成長著。每天早早起床背單詞,課間努力學習專業(yè)知識,晚上看專業(yè)期刊。正是那段忙碌而充實的時光,為我今后的事業(yè)奠定了專業(yè)基礎。

癡迷——工余時間“愛鉆研”

  1982年,21歲的我大學畢業(yè)后被分配到本鋼煉鋼廠。在本鋼煉鋼廠工作的4年里,我從煉鋼車間、鑄鋼車間、整模車間的操作工做起,與工人師傅們一起砌爐砌包、掄錘摳槍、測溫取樣、揮鍬加料、刺鋁封頂、下磚涂模。那段時間讓我從理論走向實踐,不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煉鋼工序的技術裝備,也夯實了理論基礎。
  那段時間,我癡迷于工藝技術。每天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利用工余時間,在廠圖書館看專業(yè)期刊。那時候,圖書館的書不外借,于是我就拿描圖紙一點點地臨摹,有時甚至忘了吃飯。在不斷的鉆研中,我開始配合車間技術組做些科技攻關等工作,而越鉆研越覺得自己的知識技能水平不足。于是我決定繼續(xù)深造。
  1986年,我通過了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,成功獲得東北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資格(全日制)。由于當時本鋼研究生極其缺少,在集團組織部門挽留下,在廠領導和團隊的感召下,我決定畢業(yè)后回本鋼繼續(xù)工作。1989年初,碩士畢業(yè)后,我再次回到本鋼煉鋼廠,這一干就是20年。
  白駒過隙,日月穿梭。回顧在板材煉鋼廠20多年的工作歷程,我見證了本鋼煉鋼工序從小到大、由弱變強的全過程,并參與主持了汽車板、管線鋼等重點品種鋼的冶煉、精煉、鑄坯等各工序環(huán)節(jié)的工藝、技術、質量等方面的管理工作。同時,積極進行新工藝、新技術、新材料和新產品的開發(fā)和應用工作。其中,《硅鋁鋇復合脫氧劑的開發(fā)與應用》獲1992年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;《本鋼120噸頂底復吹轉爐濺渣護爐系統(tǒng)優(yōu)化》獲1999年遼寧省科技進步三等獎;《硅鋁鋇鍶金屬復合合金的開發(fā)與應用》獲1999年遼寧省科協(xié)二等獎;《鋁錳鐵復合脫氧劑的開發(fā)與應用》獲2001年遼寧省科協(xié)三等獲;《鋼包工作襯無碳預制塊的開發(fā)與應用》獲2003年省金橋工程三等獎;《本鋼潔凈鋼生產工藝技術攻關及短線鋼種新產品開發(fā)》獲2004年市技進步一等獎、遼寧省科技進步三等獎、中國金屬學會冶金科學技術三等獎。

回報——忠誠擔當“強企夢”

  俗話說:“學習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”2009年9月,我離開了工作27年的板材煉鋼廠,來到了技術中心(現技術研究院)特殊鋼研發(fā)所擔任首席工程師。雖然早在2005年,板材煉鋼廠建成投產矩形坯生產線,為普鋼、特鋼結合提供設備保障時,我做了大量的技術知識儲備,但時代和技術的變化太快,我必須與時俱進,不斷學習。
  還記得,那時我最愛說的話就是:不會不可怕,不學才可怕。在那段期間,我仿佛又回到了大學時代,從原材料構成到特殊鋼冶煉再至軋制直至最終熱處理,對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抱著“打破砂鍋問到底”的態(tài)度,直到弄懂弄通。
  “功夫不負有心人”。在較短的時間內,針對本鋼集團特殊鋼研發(fā)、生產面臨新設備、新工藝、新技術、新材料等實際,我實現了引進、消化、吸收和再創(chuàng)新的良性循環(huán)。作為特殊鋼研發(fā)所首席工程師,我知道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,讓本鋼特殊鋼產品盡快占領已經丟失或即將丟失的市場,重振本鋼特殊鋼雄風,我們責無旁貸。
  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,依托現有技術裝備,我們大膽嘗試把普通鋼冶煉等方面的技術嫁接到特殊鋼研發(fā)上,積極開發(fā)新品種。2010年,采用連鑄矩形坯工藝路線生產氣瓶用鋼30Cr4Mo成功進入國內最大氣瓶企業(yè)——北京天海工業(yè)有限公司;2011年,本鋼采用電爐中方坯工藝路線生產的汽車發(fā)動機凸輪軸用鋼Cf53,成功打入國內最大重型汽車生產企業(yè)——中國重汽集團公司。

圓夢——繼續(xù)攀登科研高峰

 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,是本鋼培養(yǎng)了我,將我從一名普通工人,培養(yǎng)成為“全國優(yōu)秀科技工作者”。而我所能做的就是不怕艱辛、刻苦鉆研,用更多的科研成果來回饋企業(yè)對我的培養(yǎng)和關愛。
  2009年后,我先后主持開發(fā)了百余個新產品,先后完成5項科研成果。其中,《轉爐連鑄大方坯生產高質量特殊鋼工藝技術研究》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鑒定,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并獲2011年省科技進步二等獎;《轉爐流程生產高品質齒輪鋼》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鑒定,高品質齒輪鋼生產技術及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并獲得2012年省新產品獎一等獎;2012年《電爐連鑄中方坯生產GCr15軸承鋼工藝技術研究》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鑒定,鑒定意見均是該項工藝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;2012年《轉爐矩形坯生產大規(guī)格結構鋼工藝技術研究》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鑒定,鑒定意見均是該項工藝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;《轉爐矩形坯生產軸承鋼GCr15工藝技術研究》通過本鋼集團科技成果鑒定,鑒定意見是該項工藝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。此外,我在板材煉鋼廠工作期間參與的項目《冷軋汽車板表面板(O5板)研制與開發(fā)》獲得2010年省科技進步三等獎,《冷軋汽車板表面板(O5板)》獲得2011年省新產品二等獎。
  每一個階段,應該有每一個階段的夢想。2014年,我獲得“全國優(yōu)秀科技工作者”稱號。從那時起,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,作為一名鋼鐵科研工作者,如何發(fā)揮好自己的專長,從而更好地回報企業(yè)。為此,我經常鼓勵周圍的同事多撰寫專業(yè)論文,總結經驗成果。而我自己也在不斷努力精進著?;仡?0多年的工作生涯,我先后有10多篇論文發(fā)表在國內外鋼鐵行業(yè)專業(yè)雜志上,如俄羅斯的《鋼》和《冶金學家》,國內的《鋼鐵學報》《煉鋼》《特殊鋼》《中國冶金》《世界金屬》等雜志。這不僅是我一生事業(yè)的見證,也是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。
  2018年年初,我開始擔任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職務。這期間,我受上級領導委托,對煉鐵工藝進行技術研究,并歸納總結,編寫了《本鋼高爐近期生產典型案例分析》,這不僅圓了我出書的心愿,更是我職業(yè)生涯最后階段對企業(yè)做的貢獻。
  回顧40年來的工作生活,我由衷感謝國家的改革開放,讓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,成就了我的夢想。如今,作為本鋼集團唯一的國家科技獎評審委員,我將繼續(xù)肩負起本鋼科研人員的職責,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,立足崗位,創(chuàng)新實干,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推動本鋼科研工作更上一層樓,為實現本鋼的高質量發(fā)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!
2018-12-27